欢迎来到柳江县如意石材有限公司!

柳江县如意石材有限公司
主营石碑、墓碑、纪念碑、路沿石、石栏杆、奠基石等石材雕刻产品

全国统一咨询热线:13517723370

柳州石雕——观音石雕佛像的开脸艺术有哪些讲究?

柳州石雕——观音石雕佛像的开脸艺术有哪些讲究?

柳州石雕——观音石雕佛像的开脸艺术有哪些讲究?

柳州石雕——观音石雕佛像的开脸艺术有哪些讲究?

我们常常在寺庙中看到形态各异的石雕佛像,有的慈祥和蔼,有的金刚怒目,有的喜笑颜开,还有的庄严肃穆。石雕佛像所表露在外的面部神态,都是通过佛像雕刻的开脸艺术来表现的。也就是说,开脸的艺术讲究对于石雕佛像的形象塑造,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。“开脸”一词是雕刻行业的专业术语,是指在雕刻制作过程中,对人物面部五官的刻画和塑造;以营造出一种特定的人物神韵。因此,在开脸前,要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,比如,石雕观音适合温柔慈悲的开脸艺术,而石雕弥勒则适合笑容可掬的开脸艺术等等。


观音石雕佛像


对于观音石雕佛像的开脸艺术而言,雕刻工匠们不仅需要熟练的雕刻技术,还需要掌握高超的美学设计功底。对观音菩萨的神韵要有准确的把握,在面部五官的分布和形态的刻画上要以慈祥庄重为核心。石雕观音菩萨的眼睛一般是半闭着的,这样才有俯视众生的感觉;观音菩萨的嘴巴也很难雕琢,既要让人感到和蔼清秀,又要让人觉得有敬畏感。因此,石雕观音菩萨的嘴型轮廓大多都是微微上翘,给人一种似笑非笑的亲和感。


石雕观音


俗话说石雕工艺品“三分料,七分工”说的就是料子固然重要,但是雕刻的细腻程度比料子更重要。在日常的人物脸部雕刻技艺中就十分讲究“三庭五眼”的标准。“三庭”是指将人的面部正面纵向分为上中下三个等分,即上、中、下三庭。从发际线到眉毛的距离为一等分,从眉毛到鼻尖的距离为第二等分;从鼻尖到下巴尖的距离为第三等分。“五眼”则是指脸宽,即从从左耳到右耳之间的距离共有五只眼睛的长度。两只眼睛本身为两个单位,两眼之间为一个单位,两眼外侧到耳朵各为一个眼长。 由此可见,观音石雕佛像的开脸艺术有着诸多的讲究和细节,但是总是围绕着“慈祥”的脸部标准,将观音石雕塑造成慈祥、优美、宁静、庄重的模样。

9999999999

石雕弥勒佛的头上为什么没有肉鬓?

在我们的生命旅途中,包含了过去、现在和未来;凡是存在于这瞬息万变的宇宙中的事或物,都会经历过去、现在和未来。同样地,在佛学文化中也有这样的时间观念,燃灯佛是过去佛,释迦牟尼佛是现在佛,弥勒佛是未来佛;佛教中把这样的形式,叫做“纵三世佛”。在三世佛中,燃灯古佛和如来佛祖的佛顶上都有一种“肉疙瘩”的福相,称为“肉鬓相”。这种佛顶肉鬓,既是一种圆满福相,代表着佛的高深、精进修为;也代表着一种实力和地位。可是,同样是三世佛,为什么弥勒佛石雕像的头顶上没有肉鬓呢?


石雕弥勒佛


众所周知,供奉在寺庙中的石雕弥勒佛是一个平易近人的胖和尚的形象,其身材矮胖,肚子奇大,头顶光滑,双耳下垂;面部神态和蔼慈祥,脸上总是堆满了笑容;让人觉得十分亲切。石雕弥勒佛一副笑哈哈的乐观形象,不仅代表了大中华的智慧与和善,也蕴含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。石雕弥勒佛头顶上之所以没有肉鬓,与民间传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。


弥勒佛石雕像


相传,浙江奉化有个布袋和尚契此,唐末五代僧人,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;他生长于奉化长汀村,出家圆寂于奉化岳林寺,当过奉化裘村岳林庄庄主,曾在雪窦寺讲经弘法,肉身葬于奉化市区封山之腹。相传布袋和尚圆寂时,曾盘坐于石头上,吟出了一首偈语:“弥勒真弥勒,化身千百亿;时时示世人,世人自不识。”此后,民间便认为契此和尚正是弥勒佛祖的化身法相之*,汉传佛教把石雕布袋和尚作为弥勒佛化身,塑成佛像,当成弥勒佛供奉于寺庙中。


石雕佛像


此外,关于石雕弥勒佛佛顶没有肉鬓,还有一个说法是,弥勒佛祖还是菩萨,待到修正接替佛祖果位,还需要一定的时间。佛经《大乘百福庄严经》等经书中,曾谈到释迦牟尼,如何修成庄严佛相时,曾称:佛祖的福相,每修一百福,才会有庄严一相;菩萨修行要历经一百大动劫,才能成就好相。按照佛教和佛经故事中的说法,弥勒佛成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后,现在还是个菩萨,将来必定能成佛(未来佛),且是如来佛祖的既定接班人。石雕弥勒成佛接替如来佛祖的时间,尚需要56亿7千万年。这也是弥勒佛祖头顶没有“肉髻”的原因之*!


——柳州墓碑、柳州石碑、柳州石雕、柳州石桌 、柳州石栏杆、柳州石球 、柳州石凳

(声明:文章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更正或删除)